对于性格外向的人,人们常常会联想到“派对动物”“总想成为人群焦点”,心理学家埃伦·亨德里克森(Ellen Hendriksen)在《科学美国人》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4个对外向性格的误解。好奇心日报编译了这篇文章。
第一个误解是: “外向者的朋友很多,但都是泛泛之交”。为什么外向的人看上去“朋友很多”?2015 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研究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外向者更愿意发起社交活动,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外向者更容易认识跟自己相似的人,当他们的人际关系有了交集后,社交圈就会加倍扩张。发表在《人格研究杂志》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外向程度跟人际关系满意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人际关系质量不能用来作为一个人是否外向的指标,每个人都会有几个密友,以及一些“泛泛之交”,只是数量略有不同。
第二个误解是:“外向的人能通过社交给自己‘充电’”。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外向的人能从社交中获得动力”。不过,有研究证明,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在合适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交带来的积极作用。亨德里克森说,内向者社交时更容易“心累”,但这不代表社交就是折磨,也许他们缺的只是一种让自己舒服的交流方式。
第三个误解是:“外向的人不会产生社交焦虑”。亨德里克森说,社交焦虑来自于“总觉得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害怕被别人评判或拒绝”的心态,它并非内向者的专享。
第四个误解是:“外向的人不需要跟自己独处”。亨德里克森介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参加聚会、演讲等“外向型”活动时,通常会在三个小时后出现疲劳症状,而且“人越多越累”。她说:“高强度的社交之后,谁都需要休息,这不是性格问题。”就好像综艺主持人在台上热情开朗,私下却很安静低调一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阅读
- 解码“静音+”理念 TATA木门以场景革命重构美好人居新生态
- 8.18万元起售,吉利银河A7正式上市!“五大颠覆”重新定义电混家轿新标准
- AI创新中心从“空间集聚”到“生态共生”
- 新政下的“好房子”实践:TATA木门以智造力承接居住品质升级需求
- 不止于论坛:2025美好人居国际论坛成果落地,TATA木门百家焕新计划开启普惠新航程
- 聚焦首届美好人居国际论坛:从政策到实践,破解“好房子”落地密码
- 从2025美好人居国际论坛看家居产业升级:政策锚定方向,协同重塑价值
- 第十届静音日启动!TATA木门主办美好人居国际论坛重构美好人居新路径
- 第十届818静音日启幕!TATA木门以三大行动锚定美好人居
- 2025首届美好人居国际论坛将启幕 带你解锁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