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起,“后真相”(post-truth)这个词开始流行,它的定义是“诉诸情感和感觉,不顾推理,破坏了人们对真相的依赖”,就是说,人们会把情感和感觉放在首位,不再去认真思考一件事的真实性。
海克特•麦克唐纳德(Hector Macdonald)是一位战略沟通咨询顾问,他在《真相:每个故事的多面相如何塑造真实》(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这本书里,将“后真相”分成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只撷取部分的事实。《卫报》曾播出过一个广告:一个年轻人从一辆驶向他的汽车跑开;画面一转,他正冲向一个商人,看起来准备对商人做出什么行为;画面又一转,商人头顶上方有一堆快要掉落的钢筋,年轻人拉走商人,救了他一命。海克特说,这个广告展现了部分事实的力量,“当我们只从一个观点看事情,就只有一种印象和判断,只有纵观全局,才可能掌握整件事情的脉络,做出比较好的解释”。因此,面对任何话题时,最好要考虑到事情的不同面相,寻求各种平衡观点。
第二,为了个人利益而创造出的事实。海克特认为,对于同样的事物,人们会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或想法,做出不同的选择,只有当你清楚每样事物对你的真正价值,才不会轻易地任人摆布。“当你思考每样东西对自己的价值时,同时也要考虑到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避免有误导者利用心理战术影响你的主观判断”。
第三,在事实中夹杂主观的解释。这种情况是“人为真相”,误导者会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当下的形势或状况。海克特建议,当你在聆听别人的言论时,要去判断这是主观意见还是事实,试着去质疑,避免被误导者牵着走。
海克特还分享了一个“误导真相检核表”,以下问题可以帮你更好地判别一段论述的真伪:
1.我看到的这段叙述是真的吗?
2.它会改变我对事物的看法吗?
3.它会影响我的行为吗?
4.提出这叙述的人有没有意图?这段叙述能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吗?
5.他们有可能省略掉某些事实吗?
6.他们提出的证据可靠吗?
7.同样的事实或数据,可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述吗?如果换个方式,意义会不会改变?
8.这段叙述的立论根据,是对方出于道德和金钱价值的主观判断吗?
希望以上观点,能帮你更好地辨别真相。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阅读
- 植物医生IPO获受理,美妆品牌升级再发力
- 吉利银河A7预售10.38万元起,首搭雷神AI电混2.0,油耗低至2L
- TATA木门建博会三大变革:静音技术破圈+轻资产招商+卫星店盈利模型落地
- TATA木门高调亮相建博会以静音创新勾勒美好人居新图景
- 建博会论道:从TATA木门革新到家居生态 重构行业变革聚势燎原
- 广州建博会首日 TATA木门“门启新境”演绎家居革新进化论
- 第27届广州建博会启幕在即 TATA木门三大变革再启新境
- 2025广州建博会将至!TATA木门携“王炸”产品阵容强势来袭
- WEC 2025 世界算力博览会落地鄂尔多斯:汇聚全球算力智慧,共绘产业升级新图景
- MAZDA EZ-60领衔 长安马自达多款新车型亮相2025重庆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