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文化评论员阿曼达·赫斯(Amanda Hess)是一位两性文化专家,她也为《纽约时报》主持一档视频节目《网络连接阿曼达·赫斯》。在新的一期节目中,她探讨了一个词:Fembot,女性机器人,女性Female和机器人Robot的合成词。赫斯认为:人类女性遭遇的不平等对待,连女机器人也没能逃过。所以,科技也未必是中立的。微信公众号“NYT教育频道”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赫斯对这一现象的观察。
文章指出,我们身边已经出现太多被性别化的科技。比如,流行文化中的男性机器人角色,有着各种各样的使命:探索火星、救助人类、交朋友、从事科学研究、甚至是谋杀。但对女机器人来说,她们的任务往往是服务和取悦人类,尤其是男性人类。当然,也有具有人格自觉的女性机器人形象,像电影《她》(Her)、《机械姬》(Ex Machina)和美剧《西部世界》(Westworld)中的女性机器人角色。但是,当她们有了自主思维的那一刻,也是剧情设定中引发噩梦的开始。
赫斯认为,目前在机器人领域里,性别角色的划分和人类社会十分相似。尽管人工智能决心创造看起来真实的机器人,但对于女性机器人的设计,研发者更倾向创造一些躯体完美但心智不足的产品。它们性感,简单,触感冰冷。
赫斯批评,这仍然是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古老偏见和物化思想,“男性一直沉迷于一个幻想,能够物化梦想中的女孩。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幻想在今天的表现形式,就是fembot(女性机器人)——能被程序化控制、以创造者的喜好当作行为标准的女人。”
同样,生活中的女性机器人也无处不在。赫斯细数了我们身边的女性化科技:像博物馆里的电子导览员、地铁站和飞机场里的提示音、商场的欢迎广播……这些从事简单、重复的服务性工作的机器化声音,通常都是女性。再高科技一些,像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还有微软的Cortana,这些智能助手也都被赋予女性化的角色。它们的声音和语言表达,也按照刻板的性别印象来设计:比如你让Siri帮你做三明治,Siri会用可爱又呆板的声音说:“有点难办,我没有调味料。” 更直接的例子是性爱机器人,根据设计者的幻想,它们的身体被制造成了更为夸张的形状。
赫斯认为,女性机器人的涌现,背后也是性别化科技的影响,但Fembot反过来也对会人类女性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也应该更加中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阅读
- TATA木门818静音日 解码千万家庭的新静界 重塑美好人居基石
- 解码“静音+”理念 TATA木门以场景革命重构美好人居新生态
- 8.18万元起售,吉利银河A7正式上市!“五大颠覆”重新定义电混家轿新标准
- AI创新中心从“空间集聚”到“生态共生”
- 新政下的“好房子”实践:TATA木门以智造力承接居住品质升级需求
- 不止于论坛:2025美好人居国际论坛成果落地,TATA木门百家焕新计划开启普惠新航程
- 聚焦首届美好人居国际论坛:从政策到实践,破解“好房子”落地密码
- 从2025美好人居国际论坛看家居产业升级:政策锚定方向,协同重塑价值
- 第十届静音日启动!TATA木门主办美好人居国际论坛重构美好人居新路径
- 第十届818静音日启幕!TATA木门以三大行动锚定美好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