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是一个充满负面色彩的词语,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行动力低下或缺乏运动。但对于生物体来说,懒惰真得没有积极作用吗?最近有研究表明,和懒惰相关的低代谢率,可能正是许多物种没有灭绝的原因,在长达几百万年的时间里,正是因为它们足够懒惰,才成了生存赢家。最近,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发表了堪萨斯大学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现存的双壳类和腹足动物还是它们的化石,都显示出,对维系个体生存和种群丰富度来说,保持懒惰是最佳的方法。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翻译转载了这篇文章。
堪萨斯大学研究团队分析了299种海洋动物体的代谢率,这些物种的存在期从5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一直到当下,试验目的就是要检测这些生物体为了维持生存,每天所需要的能量大小。他们想知道,能否以一个生物体的能量摄入量为基础,推断出其物种灭绝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在较高的代谢率和物种灭绝的概率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联系。
团队里的研究学者卢克·斯卓兹(Luke Strotz)表示,“在过去500万年间已经灭绝的软体动物和现今还存活的物种之间存在差异,已灭绝的生物代谢率要比现存的物种高。相比高代谢率的物种,那些维持自身生存所需能量更低的物种更容易存活。而且,物种的分布范围,在生物灭绝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生活区域狭小的物种更容易灭绝。如果一个物种分布不广,代谢率还高,那么它灭绝的可能性会非常高。”
另一位研究员布鲁斯·列伯曼(Bruce Lieberman)也给出结论,“长期来看,动物最好的演化策略或许就是保持慵懒的状态,这种慵懒指的是较低的代谢率,这样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对于它们来说,相比‘适者生存’,更合适的说法是‘懒者生存’。”
这些结果告诉我们,生物代谢率很有可能是物种灭绝的原因之一。无论如何,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角度:通过代谢率,可以预测和推断哪些生物有可能走向灭绝。不过,鉴于这次研究只是针对海洋生物中的软体动物,研究人员的下一步目标,就是要证实,这一“懒者生存”的规律在脊椎动物、陆生动物中是否同样适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阅读
- TATA木门818静音日 解码千万家庭的新静界 重塑美好人居基石
- 解码“静音+”理念 TATA木门以场景革命重构美好人居新生态
- 8.18万元起售,吉利银河A7正式上市!“五大颠覆”重新定义电混家轿新标准
- AI创新中心从“空间集聚”到“生态共生”
- 新政下的“好房子”实践:TATA木门以智造力承接居住品质升级需求
- 不止于论坛:2025美好人居国际论坛成果落地,TATA木门百家焕新计划开启普惠新航程
- 聚焦首届美好人居国际论坛:从政策到实践,破解“好房子”落地密码
- 从2025美好人居国际论坛看家居产业升级:政策锚定方向,协同重塑价值
- 第十届静音日启动!TATA木门主办美好人居国际论坛重构美好人居新路径
- 第十届818静音日启幕!TATA木门以三大行动锚定美好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