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很多人类的工作都有可能被AI取代。很多家长都想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不在未来被淘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未来教育中心(Stanford AIRE: AI Robotics and Education),研究的就是这个方向。Stanford AIRE的执行主任蒋里博士在接受公众号“外滩教育”采访时,给了孩子们三个建议。
第一,每个人都要有人工智能思维。蒋里说,Stanford AIRE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人工智能思维”。这个思维的核心就是“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运作的”,这也是未来人人都要了解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帮我们“做事”。如果不了解人工智能,就会遇到麻烦。蒋里举例说,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有误解,比如有人觉得自己学画画,就不需要了解人工智能,但是在未来,一个画家是有可能用人工智能来画画的,人工智能可能会让画家用手训练这个门槛降低。因为现在画家很大的一个门槛,是画家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训练了自己的手,让自己能画出想要的东西。未来人们可以把想要创作的传达给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画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从来不画画的人,有可能变成一个画家,因为他知道怎么去用人工智能帮他画,体现他的创意和情感。
第二,找到自己的那块长板,用人的智能加上人工智能。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说的是决定一个桶能装多少水的,是那块最短的板子。但在社会的竞争中,讲究的是长板原理,看的是你最长的那块板有多长。蒋里建议,家长要“要帮孩子找到自己跟机器、跟其他人的区别,特别是自己跟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找到自己的特点之后,再加上你有了人工智能思维,“你才能把自己的能力跟人工智能的能力进行比较,才能把自己朝着不同于人工智能的方向培养”。
第三,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类和AI的一个重大区别。“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情况,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找到方向,最后才是解决问题的事情。”而现在或者未来,在“解决问题”这个层面上,很多“执行”的部分AI就可以做了,人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到更前端去了,也就是被推到“找方向”的阶段中去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阅读
- 吉利银河A7预售10.38万元起,首搭雷神AI电混2.0,油耗低至2L
- TATA木门建博会三大变革:静音技术破圈+轻资产招商+卫星店盈利模型落地
- TATA木门高调亮相建博会以静音创新勾勒美好人居新图景
- 建博会论道:从TATA木门革新到家居生态 重构行业变革聚势燎原
- 广州建博会首日 TATA木门“门启新境”演绎家居革新进化论
- 第27届广州建博会启幕在即 TATA木门三大变革再启新境
- 2025广州建博会将至!TATA木门携“王炸”产品阵容强势来袭
- WEC 2025 世界算力博览会落地鄂尔多斯:汇聚全球算力智慧,共绘产业升级新图景
- MAZDA EZ-60领衔 长安马自达多款新车型亮相2025重庆车展
- 首战环塔,完赛!纵横 G700 沙海凯旋,致每一个“在路上”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