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中心 >文章正文

百融云创加速AI在场景落地

自从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AI 2.0的时代浪潮自此搅动。目前,海内外对于AI产业的追逐已经从通用大模型逐渐走向产业落地的新阶段。

但如何将AI技术有效对接垂直场景进而产生商业价值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对此,百融云创CEO张韶峰强调,“在追赶底层技术研发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和思考如何开发应用场景。”

目前AI产业正在朝着两个方向演进,一是纯粹的技术研发层面;另一个是商业应用层面。在张韶峰看来,从技术面上来说,目前中国的底层原创能力还处于追赶海外的状态,但是在应用层面,中国的创新力度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张韶峰也坦言,在狂飙突进的AI 2.0时代,中国的AI创业公司、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相关产业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真正实现创新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警惕行业衍生泡沫的风险。作为从业多年的AI老兵,他提醒道,行业需要的不是复刻一版底层的所谓foundation model(基础架构模型)产品,更重要的是“真正引人瞩目的创新”,唯有独到的创新才能在应用场景中找寻到商业价值。

张韶峰表示,根据过去多年的行业积累发现,AI技术与商业用户产生强烈共鸣需要关注两大方面,第一AI产品及服务能否持续使用;第二是否能形成闭环的行业信息积累,从而使得模型能力更加专业、强大。他强调,在国内,第二点尤为重要。

谈及如何让AI技术发挥实用性,张韶峰表示,无外乎两点:除了最为人乐道的降本之外,还需要直接创造增量收益。他表示,百融云创在实现降本与增效两个领域均有探索,其中后者越来越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事实上像百融云创这样为商业机构创造增量收益的公司并不多。”他表示,百融云创对于客户的要求是,说出你的KPI,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完成KYC(了解你的用户)和KYP(了解你的产品),自动触达客户,与客户交流,从而完成其KPI。

张韶峰说道,对于很多垂直行业来说,一个显著的现象是15%的客户贡献了80%-90%的收益,其余部分客户难道不会创造价值吗?显然不是这样,而是因为挖掘这部分客群所花费的人工成本要远大于其创造的增量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业机构追逐头部客户,而不得不放弃中部、腰部客群,因为做了不如不做,得不偿失。

面对商业机构的上述痛点,百融云创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智能语音识别、自动化机器学习(AutoML)等技术与垂直场景结合,借助AI智能助手将决策式AI+生成式AI赋能到智能客服、智能营销、存量运营等业务领域,来帮助商业机构实现降本增效。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阅读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文科技视界网    www.ctechw.com

Copyright © 2016-2020 中文科技视界网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18014829号-1